網頁

6月 06, 2012

一份會後報告: 香港的民主發展-一個「高度自治」的假象


按:這份報告是討論會後寫的,本來不會公開,因為內容對港人來說不算什麼特別的觀點,可是由於不少台灣和內地同學對香港的想像都過於美好(以為香港是一個很自由的地方),而他們也很感興趣香港近年的政治、社會的狀況。每每跟他們問起香港的事,他們都很驚訝香港不止是特首欽點這麼簡單。所以藉著這篇文,希望分享給台灣和內地的同學一些香港的事,令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香港的其他面向。共勉之。

香港的民主發展──一個「高度自治」的假象

本人以學聯代表參加了4月23日由清華大學基進筆記舉辦的「  認識香港— 《一國兩制:仍被殖民的香港民主》」的講座,同場與會者有 張鐵志(香港媒體「陽光時務」台灣總監)和 樊俊朗(在台灣大學讀書的香港學生)。整個講座和討論都圍繞著在日漸失效的「一國兩制」和名存實亡的「港人自治」下,香港人如何面對中央干預(打壓言論自由、收窄政港人的政治參與權、干預學術自由,將收編本地資本家以圖鞏固管治權力等等),包括香港在回歸後出現的身份認同和本土意識,以及社會運動的本土化。  

兩種反共的本土意識
張鐵志先以早舉行的《 達明一派兜兜轉轉演演唱唱會 》中的歌曲和演唱會巨型screen出的資訊,來點出港人在回歸後的政治憂慮和當中的無力感。再指出2005年韓農在港反WTO的示威後,香港開始出現強調本土經驗和加入藝術原素的社會運動,由皇后碼頭、利東街、守護菜園村、反高鐵、反替補機制、以及到最近的反蝗運動(同時出現反種族主義運動)等等,都反映了香港的本土意識與不民主政治制度、中共的干預這種社會脈絡有很大的關係。這種本土意識反對中共對本港事務的干預,但卻有不同的面向。我補充,現時卻在其中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第一種是「保守的本土意識」,主要強調與中國內地在地理上、資源上、文化上、政治上的對立,以內地(政府和人民)作為一個負面的他者去排斥之與香港融合。第二種是「批判的本土意識」,主要反對中共干預的不民主的政治制度如何延續官商勾結的可能,導致商界大力干涉政界以增加親中共、親政府的勢力。還有批判以「中環價值」為首的城市發展方向,例如大商家在其中政治上的權力轉換成對市場的操縱力量來壓迫本土基層居民的生活,以及私有化公共服務和公共空間。然而,這兩股力量雖然都有反共傾向,可是兩者的群眾有時在公共場合中出現方法、意識形態(主要)的衝突,令到兩股力量有時水火不容。

高度自治的假象
由於台灣同學想了解學聯在香港社會運動中和在這次選舉的角色,我就先交待了學聯的工作方向,其後指出港人的言論自由和政治參與權在回歸十五年來不斷收窄。從今次特首選舉後對的抗拒和憂慮,這種「恐懼政治」反映了大部分港人只會在選舉層面上關心香港的政治前景,但卻忽視中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自治權的剝削(此部分在附上的講稿中有作較詳細的交待);去揭穿和反抗這些干預,這與學聯希望能加強群眾(市民和學生)在教育。另外,樊俊朗從法制上質疑「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真實性,談到香港的主權由英國轉移到中國政府,香港發生過多次「人大釋法」,一次一次地讓中共以最高的權力干預香港獨立的司法制度(對基本法的詮釋權)。他還有談到香港、台灣、內地三地的政經關係,台灣雖然在主權上不像香港一樣從屬內地,可以內地的經濟力量已經日漸干預著台灣的內地政治環境。

自治權、身份認同的討論 
在討論環節,內地以及台灣的同學都問及在香港依賴內地的經濟支援下,會否視香港的自治權為次要?還有,香港青年人的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問題。台灣同學先分享了在國家經濟發展的考量上,很多台灣人只好將其獨立權在放在其次。受惠於與內地的定立的經濟協定,多數台灣的市民會因經濟發展的為首,所以才會上次選舉中仍投票給較親中而表現一般的現任總統馬英九。而我就回應其說,香港是算是一個非常富庶的社會,在回歸前由轉口港轉型到金融中心的經濟起飛讓香港可以經濟上較為獨立,社會得以累積了一定的財富,同時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能提供一個堅固的「保安網」。要在經濟上的持續發展,近年香港政府在缺乏民意支持下與內地落實多項經濟融合的政策,可是,港人在回歸前後所建立起來的主體性一直排斥與內地融合的可能性(香港人認為自身在政治上、文化上和經濟上都比內地優越),所以回歸回港人一直高喚著「民主」、「自由」、「法治」的核心價值,來提醒本港應該堅持「自治權」。顯然而見的是,中方以及港府在香港自治的實踐其實很空洞,政治參與和言論自由也快速大陸化。
接下來的討論,有內地同學提出我們怎樣看「中國人」身份認同這個的問題,先交代了民意調查指出近十年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每況越下,然後則以本人作為交流生的經驗舉說明一個人的身份認同不是由國家教育說了就算,而是與各人成長和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在其中的建立起來認知身份的方式才是最具決定性。例如,同學會稱呼內地生為「中國人」,同時內地生會懊惱為什麼台灣人不是認自己是中國人。在中、小學的國家教育中,大家理所當然地在學習到作為中國人/台灣人與他們所在的地理的關係,直到遇上來自三地的同學,才開始觸碰是「什麼人」這種身份問題。可是,大家都為了避免衝突發生而避這個問題。近年港人也對中國人的身份作出反抗,在反認為港人在文化上的表現。
我個人認為,雖然身份通常在都是政治上和歷史上「被給予」的,同時,建立一種身份認同難免需要一個他者作參照(香港對內地、內地對台灣),可是我們不應對之理所當然。身份認同是我們必需反思的東西(要一個香港人/台灣人連內地也未層踏足,怎能認為是中國人呢?更不用說台灣的原住民他們時代都有外於中華文化的傳統和社會生活),對身份認同的思考不應只停留在巨大的政治經濟結構的決定論上,而是讓不同的人可從他們的生活經驗而建立,因此為什麼我們不能說自己是香港人。

梁仕池(前學聯成員)
2012年4月

附上在是次講座的講稿: 
這次的主題是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簡稱為“學聯”)在香港「一國兩制」的民主發展中扮演著什麼角色,以及在這次選舉中做了些什麼抗爭。那麼我分開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聯的「反政府」角色,第二部分則是在一種恐懼政治下,除了關注特首選舉外,大眾所忽略的日常生活上的政治權力是如何剝削港人的政治參與言論自由的權利。

學聯的「反政府」角色
那先說說學聯是什麼和做些什麼吧。最最簡單的說,「以鞏固群眾基礎、反對教育產業化、追求平等政治經濟制度、建設民主中國、聲援國際民主革命」是學聯現時的工作方向。學聯於1958年創立,是由香港七個大專院校學生會組成之專上學生組織,原本以「放眼世界,關心社會,建設民主中國,爭取同學權益」為綱,推動學生運動和增加學生對社會的投入。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城市大學、理工大學、浸會大學、嶺南大學會、樹仁大學七個學生會都是現時學聯的會員學生會,同時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恒生管理學院本科部、香港科技大學的學生會也是曾合作辦活動的學生組織。所以,學聯的角色可以凝聚大專界的力量和聲音,轉成社會參與。並且,由於學聯關注的議題不止是教育政策,涉及的範圍很大,例如香港的民主政制、人權、警權、勞工、性別、環保等,還有中國內地的人權狀況。所以,我們也會與其他民間團體、政黨合作。而我們辦的活動的方式也很多樣化,包括抗議示威、發表聲明、聯署、建議書、辦學聯報、搞討論會等,而抗議示威和發表聲明是我們經常所做的。
回到香港的特殊政治制度的問題上,在香港所出現的大大小小議題,基本上我們都收到有關的消息並且有可能地介入,例如警方濫權對待和控告示威人士、強行建接駁內地的超昂貴高鐵,推行國民教育、官方和媒體對學術自由的干預、甚至反核電等事件,我們通常會從中港政經關係、政府的政制結構的脈絡去分析,所以,很難逃避很多問題都會算在政府頭上。更重要的是,這些問題確實由政治上經濟上有權力的人或團體刻意造成。回歸十五年,我們看到的是中方對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明目張膽的干預,所以學聯搞的活動很多時候都是好像反政府、反中共的。以下這些活動是學聯近一年舉行的,每一個活動都與當前的政治結構有很多的關係:
2011年6月1日
六四廿二周年紀念--絕食64小時

2011年7月1日
呼籲大專生七一齊上街,抵制獨裁政權!

2011年7月23日
要求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正式提案!徹查溫州高鐵事故!(聯署)

2011年8月21日
撤回洗腦國民教育 反對獨立成科(聯署及遊行)

2011年9月18日
憑傲氣 盡赤心--抵制警權過大、捍衛大學自主、還我公民自由(遊行)

2011年11月13日
反對教育商品化遊行 one world - one struggle(遊行)

2012年1月30日
聯署聲明:捍衛學術自由!(歡迎學生、教職員、市民及團體聯署!!!)

2012年3月18日
致高等教育界及教育界選委書--To vote, is to sin.

2012年3月24日
3.24<拆走小圈子選舉,立即落實雙普選> 晚會(集會和討論會)

2012年4月1日
「不要西環治港遊行」
  
在這次特首選舉中,學聯不僅出聲明反對只有1200人的小圈子選舉,更給高等教育界及教育界選委意見書要求他們不要參與其中,免得合理化這種剝奪港人投票權和選舉權的機制。這時不單是學聯,很多大專學校他們也有各自的反對和呼籲孤立(isolate)這次選舉的行動,其他民間體團也一樣。可是,由被懷疑是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的梁振英以689位選委的票就能坐上特首之位,很可笑吧?你們的總統馬英九得的票是他的一萬倍。很多人會嫌我們激進,反問我們「你不想他當,那誰當你才滿意」。其實答案一直很明顯,我們要的是「無任何參選、提名限制的普選」。之後那一個星期,整個社會的恐懼氣氛很強烈,港人再次被喚起了當年九七回歸的移民心態,四月一日發起的「不要西環治港遊行」,學聯就嚴正要求以下4點:1)不要缺乏民意授權的特首;2)立即落實真普選;3)不要西環治港;4)港府不要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展開立法。那天有近1萬5000的遊行人數,以香港的遊行人數來說算是很多了,當中大部分都是學生。在這次遊行中,「反梁振英」、「反西環治港」這些口號都是反對中共對香港的政治干預,由此可看到港人對這次選舉多不滿。

忽略日常生活中的公民權利
那段時間,就算平時不太關心政治的朋友也會在facebook轉貼了很多諷刺黨人治港的惡搞圖片。可見,香港人其實都對「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抱很大的希望。可是,為什麼只有這次的小圈子選舉令港人有這麼大反應,有人還說要移民,就像九七回歸時的移民想法一樣。其實依此所見,是對梁振英當選的恐懼、對共產黨的恐懼是一種主要的動員力量。我叫這作恐懼政治吧,從這種恐懼政治的動員力來看,它的確有很大的力量,一提共產黨人人都反對。可是,這種動員能代表港人真的很關心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實際操作,或者說是民主政制的發展嗎?那又不一定。這種由經時間累積的對中產黨的恐懼常給人錯覺,以為民主發展就是政制層面的普選,而令整個社會也忽略了在各種公共事務、日常生活的政治剝削。

其實回歸十五年,港人在言論自由和政治參與的權利也被政府逐漸收窄,近年更是越來越明目張膽,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在言論自由方面,首先是「警權」越來越大,警方對示威的空間限制,對待示威者的濫用武力,甚至被捕示威者的數目和檢控的罪越來越多,都是阻礙港人表達意見和散播白色恐怖的手段。其次是傳媒的自我審查,令到媒體刻意醜化示威者的行為、避免對政府和中共作出批評,例如香港電台事件就是一個言論自由大倒退,它原本有不少節目是揭露社會問題和批評政府,可是政府空降政務官來限制這個公共媒體的意見表達。 還有這是學術自由的干擾,中方官員和中方媒體在報章上點名批評一些做民意調查、寫批評官方批論的學者等。以上種種,都反映出中央逐漸加強對本港市民言論的管制。然後是政治參與的權利,中央把香港政府的管治權力與資本家合併,令到資本家這個團體要依賴和聽從中央才能在香港發達。除了行政長官,香港現時的立法會仍有一半(30位)議員不是由一人一票產生的功能組別,而他們絕大部分代表著商界的利益。從而制度上很易形成一個官商勾結作決策方式,所以,對香港想推行最低工資、標準工時、全民養老金、醫療保障這些有利民生的政策有很大的阻礙。

由此可見,大眾並不太關心,或者不太留意生活上種種的政治剝削。確實,在所謂的「一國兩制」下,我們港人只是第二次被殖民,以中央一直以來的干預令香港未能達到「港人治港」的原則。而學聯除了抗議的行動外,更希望從基礎上鞏固群眾的意識,希望大眾知道公義是應該在我們的政治制度中得到展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