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棲,一個台中的小鎮,鄰近台中港。
這個地方的樓房不高,道路平坦且寬闊,有不少人踏單車的,
星期日的中午,站在民生街和文化路的十字路口,就看到梧棲寧靜的面貌了。
烈日當空,街上途人零星,道路也鮮有車子,
四周都是矮矮的樓房,沿著電線竿間的路線走,
會穿過一條條巷子,那舊舊的兩層高樓房看上去有三十多歲,
店舖有些開門,有些關門,
間中還會發現四合院的房子。
這是一個不繁華的地方,
但作為一個外來人,卻異常的寧靜和清爽。
夕陽的距離
五點多,看著藍色的天空略帶點黃色,就快有夕陽了
可是卻沒有車進港口,一趟的士要$250,太貴吧?
於是只要向著海邊的方向走,經過中棲路,走到梧南路的小巷
原來這裡不是有魚港,他們還有農業(中午時看到一個農業協會似的東西)
在眼前一片片的稻田,是水稻,
當有風的時間,就有翻起綠色的稻浪。
坐在稻田旁的石上,淡黃色的天空中,那咸蛋般的太陽在片雲中慢慢地落在港口的倉庫頭上。迎面來而還有涼快的海風和它的味道,實確,這種風與大肚山的上風很不一樣,
你會感覺到多了點咸濕。
這個夕陽意象與在台中望高療的山上看很不同,沒有那種遙不可及的感覺;
那種遠,不是物理上的距離,兩個夕陽一樣大小,而是與日常生活的距離。
在望高療這種不毛之地看日落,要特地騎車上去;
在梧棲,特別是稻田旁的民居,踏出家口,看海方向一望就是了。
這種大自然的美景,對生活在石屎森林的城市人來說,嘩然也不算誇張吧。
與一個生活在梧棲的朋友說,「我想你們應該看夕陽看膩了吧?」
小販的空間
走到這裡最高的紅灰色政府大樓,旁邊停車場的位置都幾檔小販車,
在一支燈柱上貼著「下午4點後,請勿停車,有夜市小吃」,
於是,看完夕陽後,回到這個停車場看看。
入夜後,停車場周邊的小販車多達十多架,下午只有三架,
有趣的是,小販們用的小販車廚房配合提供椅桌的營運方式,
食客都願意坐在椅上用餐,吃完後,老闆就去打理,
有的食客還會自動將垃圾掉進小販設置的垃圾袋裡;
這種食客與小販的互動,確實令整個食用場地變得更天乾淨衛生,白天就變回政府的停車場。
雖然旁邊有很多小食店和海鮮餐廳,可是不見得是一種惡性競爭,
反而食物的多樣性(各式飯、面、飲料、甜點等等) 卻可引來多些顧客來這一帶的消費。
順帶一提,這是當地政府的管轄範圍,可是人家卻刻意保護小販的生存空間。
說起小販,香港由七、八年代已經有大量小販在屋村裡擺賣,深受街坊歡迎,
在各式的木頭車上製造食物,讓叔叔嬸嬸的養活了移民的下一代。
可是,現在香港只剩下的有固定的攤檔(例如旺角的女人街、油麻地的廟、太子的花園街等賣雜貨服飾的,還有像中環嘉咸街的菜販),以及在站在街上小販,
現在小販真的買少見少了,可不是簡單地一句被市場淘汰就可以理解,
當中涉及香港特色的政治經濟的因素。
先是有潔癖的"紳士"殖民政府遺下的管理思維,將小販視為不衛生、影響市容、難以管理而要趕盡殺絕,組成專責的小販管理隊規管檢控、領牌和擺賣方式,令小販的生存和營商的空間只能一直減少。再到近年地產霸權的魔爪,領匯將其村屋商場旁的小販用舉報的手段設法將他們納入其租借空間裡,變成大商場的生財工具(青衣長發巴士站就是這樣子了)
我們對小販的概念實確可以不一樣:在墨西哥大城市街上隨處可見人擺賣,除了當小販是合法和容易外,更是人家政府認為小販/擺賣是人們最基本最合理的生產工具,如無意外也不會作出干擾。
離開時,看見「吾愛梧棲」的標語。
哈哈,這種愛應該是淡淡的,但又不可或缺的吧?
其實,夕陽和小販一樣,也會在黃色的光線下特別吸引,也特別動人。
哈哈,這種愛應該是淡淡的,但又不可或缺的吧?
其實,夕陽和小販一樣,也會在黃色的光線下特別吸引,也特別動人。
旅遊的眼睛,無論我們走到很遠,也總不會離開原本的生活太遠;
一個地方的意象和感受,總不多不少帶著我們的主觀經驗,
特別是我們來不同的地方的生活的經驗。
寫這種遊記,不是記敘文或描寫文,或不是捨情文,
而是一種傾向反思性的寫作,嘗試在新的事物與自己的生活經驗中作連結,
並略帶點"flaneur"般的抽離式回應。
寫這種遊記,不是記敘文或描寫文,或不是捨情文,
而是一種傾向反思性的寫作,嘗試在新的事物與自己的生活經驗中作連結,
並略帶點"flaneur"般的抽離式回應。
交通小提示:
想從台中的中港路、火車站那邊到梧棲,可坐168、169號公車,車程大概一小時多
台中港裡有很多平價海鮮吃,可從梧棲坐57號公車去港口,注意是一小時一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